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
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
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
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
承德没有里八庙,只有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门票:
一免票:70周岁(含)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原件免票;
二优惠:60周岁(含)至69周岁(含)老年人凭身份证原件享受半价优惠票;
教师没有优惠
需要带身份证原件购票即可。
有bi暑胜地清离宫,承德外八庙,小布达拉宫,奇山棒槌山,双塔山,罗汉山,僧冠山,天桥山,元宝山,兴隆山等,草原木兰围场,塞罕坝,中国马镇,大汗行宫,童话世界七彩森林,京北第一天路千松坝森林公园,毛荊坝,北大山森林公园,潘家囗水库,水下长城,金山岭长城,承德小耳海双峰寺水库。
全市辖八县三区,即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 隆化县、滦平县、平泉县、承德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兴隆县,双桥区、双滦区、 鹰手营子矿区。 2005年,承德市辖3个市辖区、5个县、3个自治县。 承德市 面积39519平方千米,人口369.38万人(2008年)。 双桥区 面积 311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邮政编码067000。 双滦区 面积 250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邮政编码067100。 鹰手营子矿区 面积 148平方千米,人口 7万人。邮政编码067200。 承德县 面积3990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邮政编码067400。 兴隆县 面积3116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邮政编码067300。 平泉县 面积3297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邮政编码067500。 滦平县 面积3195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邮政编码068250。 隆化县 面积5474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邮政编码068150。 丰宁满族自治县 面积8747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邮政编码068350。 宽城满族自治县 面积1933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邮政编码067600。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面积9058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邮政编码068450。
承德没有里八庙,只有外八庙。
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
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
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
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
到河北承德去旅游,外八庙和避暑山庄是两个必去的景点,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相隔不远,外八庙是承德的一所寺庙景区之一,早在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2月,外八庙与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
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
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
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
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
承德没有里八庙,只有外八庙。
外八庙是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
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间陆续建成。
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其中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
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外八庙不仅是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
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
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
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