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业态的定义(旅游新业态主要包括哪三大类型)

旅游攻略天亮就出发

1、新业态:旅游+城镇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
2、新业态:旅游+新型工业化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3、新业态:旅游+农业现代化
加强规划引导,开展农业遗产普查与保护。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4、新业态:旅游+现代服务业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荣,旅游服务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5、新业态:旅游+文化
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6、新业态:旅游+健康医疗
鼓励各地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一批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7、新业态:旅游+教育
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新业态:旅游+体育
编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
9、新业态:旅游+商务会展
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
新型消费业态的含义: 从消费学角度来讲,群众的消费发展可分为初级阶段、抑制阶段、发展阶段和高消费阶段。
在人均收入进入4000美元至2万美元之间时,群众的消费层次就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的消费特征日益突出,此时,新型消费业态便应运而生。 我国‘十二五’期间把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消费和生产并重。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带来群众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传统‘提袋式消费’的商业模式转向发展‘体验式消费’。 说白了,“新型消费业态”就是人类保暖之后的享乐消费。如果说之前的“提袋式消费”只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那么“新型消费业态”即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 “新型消费业态”具体是指“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体验式消费。
农村新业态是现代生产技术及管理要素与传统的农业农村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其遵循着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创新路径和生成机理,通过要素聚合、叠加衍生和交互作用生成新的经济形态,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供给和增量效益。
1、从产业融合来看,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业与文化产业、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工业的相互融合,不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产业、新业态。
2、从产业链延伸来看,农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结构,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3、从功能拓展来看,呼应现代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乡愁”情结和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的向往,农业本身正在发挥和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和价值。
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农业农村经济活动深度“联姻”,催生了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商务背景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经营模式,成为引领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消费的新动力。
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 
我国旅游发展正在由大众观光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并引导旅游消费方式多样化方向发展!当前,随着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丰富,"旅游十"、"十旅游"新业态充分显现,推动旅游经济供给侧的深入改革,积极拉动了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的空前热情!旅游消费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旅游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
健康服务新业态包括健康管理(体检)信息标准化,商业健康险生态化、专业化、智能化,医疗/健康旅游持续升温,智慧健康养老受青睐。
为此,中国健康服务业需探索新的对策,完善体系、协同发展,鼓励创新、支持探索,搭建平台、共享共建,转化成果、注重实效,制定标准、规范服务,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谱写新的华章。
当前,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政策更完善,服务更系统,业态更成熟,模式更创新,产品更智能,技术更精准;
然而,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医联体“虹吸”、多点执医实施困难、健康科技创新难、医疗零售缺政策、健康体检缺行标、健康信息孤岛多、健康管理人才少、健康保险存在壁垒等,给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就要求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新业态。建议重点围绕休闲度假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研学旅行和写生旅游等领域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
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应以打造邮轮游艇、自驾车房车营地、温泉滑雪、低空飞行、休闲垂钓等新业态为重点;
旅游业态是指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出的一定形态。业态是定义为营业的形态,是形态与效能的统一,形态即形状。他是达成效能的手段。综上,旅游新业态就是指相对于旅游主体产业有新突破、新发展,或者是超越传统的单一观光模式,具有可持续成长性并能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比较稳定发展态势的业态。
(1)组织形态的规模化,形成连锁型业态。主要表现中小型旅游企业的连锁化扩张;大型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超大型旅游集团(联合体)的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的出现。
(2)经营方式的专业化,形成专业型业态。主要表现在服务外包现象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专业服务公司的产生。
(3)资源整合的集约化,形成集约型业态。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如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代表的旅游超市的发展。
(4)技术手段的信息化,形成虚拟性业态。主要表现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数字虚拟旅游的应用等。
(5)空间形态的集聚化,形成积聚型业态。不同的旅游组织如酒店(或景区、旅行社等)在区域的集聚会形成空间意义上的业态。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包括: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旅游化。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在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强调旅游业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突出地位,应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达到旅游业带动,甚至统领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具体内容是: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文化、体育、医疗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旅游业对投资、税收、就业等的综合带动和促进作用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旅游战略地位确定, 部门共同参与。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目的地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这首先是旅游业在县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好,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部门联动、协调配合较好,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较大,形成全社会发展旅游的共识。其次是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
市场监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畅 。
全域旅游强调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开始,一直到游客离开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强化监管,加强旅游执法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旅游资源承载力和游客总量管控机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完善安全保障与救助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全覆盖的,集旅游资讯、风险警示、旅游投诉、执法监管、应急救援、旅游保险等于一体的旅游风险保障体系。
游客满意度高, 享受有品质的服务。
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强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 居民与游客实现有机融合,强调游客的深度全程体验。外来游客不仅观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更要深度参与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环境。因此,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必须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当地人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提高当地人对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从而全面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3月1日 14:20
下一篇 2023年3月1日 14: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等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l7aj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微信
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