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 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 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 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从地形,气候,植被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塬,墚,峁等黄土地貌分布广泛。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黄土性土即“黄绵土”,是由黄土母质直接耕种发育而成的一种旱作土壤。广泛分布于陕西北部,陇中和山西南部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黄土性土
别名 黄绵土
拼音 huáng tǔ xìng tǔ
解释
黄土母质直接耕种发育而成的一种旱作土壤
基本介绍
黄土性土由于发育微弱,其性状仍似黄土母质,故称“黄土性土”。无明显剖面发育,层次分异不明显。剖面基本上由表土(耕作)层和底土(母质)层两个层段构成。整个土体以浅棕或浅黄棕为主,质地均一,多为轻壤至中壤土,部分为砂壤土。耕作层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到1%。全剖面均有石灰反应,呈碱性,深部尚有碳酸结核。土壤耕性好,疏松易耕,适耕期长。因土色浅,土温变幅大,早春作物返青早,易发小苗。但土壤肥力低,作物后衰。搞好水土保持是提高黄绵土肥力的首要增产措施。
水土流失比较轻,高原面大部分完整,这样的地貌就是黄土塬。随着水土流失的发展,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出现沟壑,黄土塬可能演变成黄土梁。水土流失继续发展,黄土梁被分割成段就成为黄土峁。沟谷进一步加宽,河流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川。黄土川地形比较平坦,是主要的农业区。
黄土高原的塬塬梁峁川四大地形的形成反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水土流失比较轻,高原面大部分完整,这样的地貌就是黄土塬。随着水土流失的发展,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出现沟壑,黄土塬可能演变成黄土梁。水土流失继续发展,黄土梁被分割成段就成为黄土峁。沟谷进一步加宽,河流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川。黄土川地形比较平坦,是主要的农业区。
塬,西北口语称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成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梁,西北口语称呈条状的黄土山岗;峁,西北口语称黄土丘陵为“峁”;川,指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带。
塬梁峁川是指黄土塬、黄土茆、黄土梁都是黄土高原地区崎岖不平的地形地貌,都不利于农业生产,都不是人口集中的地区。而黄土川地形开阔,利于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也相对集中。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改善:
保塬:平整土地;营造田林网;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在主要的沟道大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固定沟床,拦截泥沙。
黄土高原土层分布:
黄土高原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洪积、冲积改造而成的。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
根据黄土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按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第十五层黄土下界面之下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
第一古土壤上界面之下至第十五层黄土下界面之间为中更新离石黄土。第一黄土层是形成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马兰黄土之上的黑沪土为形成于全新世的古土壤层。
沙尘形成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极易被流水冲刷破坏,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塬是指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塬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保存完好而宽广的平坦地面。
墚是指条状的黄土山岗,顶较平,四周较陡。
峁是指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呈孤立的黄土丘。
柱是指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它是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潜蚀和崩塌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黄土陡坡经崩塌残留的黄土部分。
以上四种地貌随流水侵蚀切割依次演变:黄土塬演变成黄土墚,黄土墚演变成黄土峁,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黄土峁将演变成黄土柱。
1、塬梁峁川是指——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2、黄土塬(黄土原):在古盆地基础上,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台地。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塬周被沟谷环绕,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强烈,塬边参差不齐。塬面保存好,比较完整、平坦,塬面坡度是一般在8°以下的称为平坦黄土塬。塬面被沟谷分割、蚕食,比较破碎,塬面倾斜明显的称为倾斜黄土塬。
3、黄土梁:我国西北黄土地区条状延伸的岭冈。有的由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有的在黄土堆积前即为条状延伸的岭冈,黄土堆积后,仍具有岭冈起伏形态。顶面比较平缓,两侧为沟谷和冲沟所切割。
4、黄土峁: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黄土丘陵,呈穹状和馒头状的黄土丘陵。顶面多浑圆,斜坡较陡,可达15°~25°。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多连续分布。它是黄土覆盖在穹状古地地形上,经流水侵蚀而成;有的是由塬或梁经长期侵蚀切割而成;被沟谷分割而成;按其相对高度分为低黄土峁(高度一般小于100米),高黄土峁(高度大于100米)。
5、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