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风情园是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集蒙古族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之大成。
比较好玩的景点有:可汗宫大酒店(四星级标准)、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群、白云塔拉、小召寺、王爷府、知青园、腾格里敖包、赛马场、篝火台、人工湖、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游览交通服务中心、草原神舟航天台、草原浩特、草原渔村、生态停车场、甘迪尔草原等多个景点及功能区。
王府古镇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人居住 ,康熙末年土默特左旗旗府迁移此地 ,故称为“诺颜格日”汉译王爷府,简称王府。
王府,又称贝勒府,历史上曾是蒙古贞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土默特左翼旗兀良哈塔布囊家族历代王爷的府邸, 也是研究封建社会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典型标本。
距王爷府二里建有德惠寺,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属于皇家寺院,是阜新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座寺院。
王府遗迹现尚存影壁墙一座,保存完整,规模与承德行宫影壁墙媲美。
恭王府面积6.11公顷。恭王府坐落在北海公园的西面,是现如今保留最好的一座清朝王爷府邸,最著名的就是福字洞,恭王府原是清乾隆年间大贪官和珅的府第,后来嘉庆皇帝继位就立刻抄了和珅的家,一直荒废到光绪年间,在光迅年间把这座府邸赐给了恭亲王奕訢,从此改名恭王府,如今的恭王府是来北京旅游耽误游客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府内楼阁台榭,错落有致,景色曲径通幽。
恭王府,故宫,长城,天坛,天安门广场,颐和园,圆明园,十三陵,奥林匹克公园
《王牌医妃残王心尖宠》
文案
冷月琳本是二十一世纪墨医世家的家主,她拥有超强的医药系统,绝世的神奇医术,前途不可限量。可谁成想一场意外,让她穿越到了古代,成了残疾王爷府中的落魄王妃。开局她就差点死在冰冷的刀刃下,好在她反应灵敏,堪堪躲过了一劫。可这却也给她敲醒了警钟,在这里她的日子定不会好过……
北京的恭王府还是私有的。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中国第一大贪官”——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嘉庆四年,和珅因罪赐死,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十七弟庆僖亲王永璘。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又将府邸改赐恭亲王奕訢,恭王府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沿袭至今。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恭王府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到此参观游览。
四王府:位于海淀区西部。忻王府、雍王府、申王府、皆诸诸王葬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称“四王府”。四王府,一般都是供奉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四位王爷的庙宇。
东邻丰户营,西邻正白旗,南邻厢白旗,北至西小府。原称死王府,恶其“死”字,转意为今名。
四王府原是明代皇室婴幼儿夭折埋葬之处。刘若愚《酌中志》云:“西山陵坟,景皇陵、皇太子坟、王坟、公主坟,各有掌府官一员,佥书十余员。以供洒扫、看守香火,凡有祭祀,即本处掌府官行礼”刘若愚是明代太监,他以自己在宫内多年的耳闻目睹,记述了皇太子坟、五坟。 此地被称之死王府,后避“死”字则改“四”字同音。四王府之名最早见于《五城寺院册》,“三教寺在四王府南”。说明是在清乾隆年间始称“四王府”。周肇祥《琉璃厂杂记》中云:“由金山口沿山抵此,明代有府二十余。
四王府北有广润庙。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和出于碧云寺内的石泉,二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广润庙内,汇入石池,由池内引而东行。庙祀龙神,建于乾隆年间。四王府南有三教寺。民国十七年(1928),有佛殿群房四十九间,庙内法物有土像七尊。
王府井大街定名于1915年。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这个小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
明成祖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便改称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灭亡了以后,王府也随之荒废了,后来,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人们便称它为王府街。清光绪、宣统年间,这里开始繁华,街的两旁出现了许多摊贩和店铺,还有一个“官厅”,成为当地有名的一个市区。
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现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称王府井大街了。后来,逐渐用王府井称呼整条街了。
答:
01、恭王府
恭王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景区,为清代规模比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
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使之成为中国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02、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的一座佛教寺院。
03、庆亲王府
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
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
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
有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04、孚王府
孚王府(Prince Fu Mansion)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为胤祥、弘晓的怡亲王府。
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孚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王府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
中路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7间,左右各有配楼,后殿,后寝,后罩楼。
西路跨院为王府生活居住区,东路院是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
王府布局结构严谨规范,保存较为完好。
05、醇亲王府
醇王府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
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新中国建立后,府邸现归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所有,1981年,醇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对外开放。
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二层后罩楼。
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
06、睿亲王府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一在外交部街。
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07、淳亲王府
淳亲王府为康熙帝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宅,允祐于雍正元年(1723)晋封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
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
《啸亭杂录》载:“淳亲王府在玉河桥西岸。”
《顺天府志》载:“王讳允佑,圣祖七子,谥曰度。裔孙奕梁降袭,后俗称‘梁公府’,今废为英国使馆。”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08、郑王府
郑王府(Prince Zheng Mansion)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为钟郡王奕诒的宅邸。
清军入关,定鼎燕京,世祖以此第赐其从叔郑亲王济尔哈朗,郑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郑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西什库天主教堂和中国大学,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址,中国教育基金会所在地。
09、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古朴典雅,绿树成荫,主体建筑古色古香,是旧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
这里依旧保留着清代宫廷的痕迹,长廊、楼亭、花厅、假山,一个都不少。
由于没有经过大的装修和整治,因此徜徉其中,还能感受到曾经逝去的气息。
10、礼王府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
明代是崇祯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王府规模宏大,占地广阔,重门叠户,院落深邃。
北京有句老话说的是,“礼王府房,豫王府墙”,就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
由此不难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之高。
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
—《END》—
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位于承德东北150公里,赤峰西南70公里处。是清朝贡亲王的府邸和家庙,是蒙古族政治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已被辟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喀喇沁亲王府,府邸原占地面积300余亩,房屋490余间,两层院落,主体建筑分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爷在喀喇沁亲王府袭政。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1]喀喇沁王的家庙,即福会寺,也是亲王府景区一部分,是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136平方米,全盛时期曾居住喇嘛450余人。
亲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7间,前夕护以石栏,殿内设屏风和宝座。两侧翼楼各9间,神殿7间,后楼7间,凡正门殿秦均覆盖绿琉璃瓦。正殿脊安吻兽、压脊7种。门钉9纵7横63枚。其余楼房旁庑均用筒瓦。
郡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正殿内不设平座,门钉45枚,压脊5种。王府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自由配置,一般每路各有五至七进院落,在住宅后面或侧面附有花园,有的还有马号和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