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请旅行社来景点参观。其实就是得你们花钱,不管是接送还是餐费,再开个交流会什么的来向旅行社推荐你们景区,因为很多游客会让旅行社来推荐景点的。B:上天气预报。或者广告,这样费用其实还会更高一些,但是覆盖面要大一些。C:上金旅同业(这只是北京的,我不知道你是哪里的景区,但是每个城市都会有同样的杂志,业内杂志)D:可以开放景区面对摄影组,其实就是让别人免费在你们那拍电影。这样你们不用付出什么。还能吸引游客。差不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1.制定恰当的票价,在刺激入园量的同时,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2.市场要抓好,不能出现票价的混乱,包括给旅行社和网络合作的,不能允许有太多的低价票出现,这个是关系到营收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要重视新项目的开发,一个有新的东西出来的景区,才是有活力的景区。
4.注重品牌宣传,加大宣传的预算,多做公益性的活动。
5.要重视数字化的建设,这点主要是景区硬件设施,包括售票、检票入园、卫生设施等等,都要有较流畅的数字化设备
景区缺乏宣传的表现是知名度低、游客数量少。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实际上宣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景区,如果不进行好宣传,就很难吸引到游客。
景区的宣传方式既可以选择电视广告,也可以选择网络渠道。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
细节展示修养,分寸彰显文明。(对偶修辞)
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简单的门票经济,利用天然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改造,同时修一个大门收取参观费用。这是目前国内观光型景点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依赖于其旅游资源的品位。这种模式投资小,但如果资源品位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的循环。当然,如何抓住卖点进行营销推广也很重要。张家界的天门山、黄龙洞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2.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而是强调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现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占到总收入的40%是合理,如完全依赖门票经济是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的碧峰峡运作很成功,除了门票外,还有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多种收益。
3.产业联动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旅游作为平台,利用旅游这个平台资源来开发相关的产业,从而获得比较多的收益。典型的农业旅游,除了获得旅游收益外,还有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内蒙古的牧业旅游也是比较典型的,投资商不仅发展旅游,还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互动,获得综合收益。
4.旅游地产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产业联动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单独说明。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5.旅游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景点的开发的通行模式。就是由一个投资商控制资源,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对各种项目进行招商,联合许多小投资商一起参与经营。广东的部分景区比较成功,比如中山的泉林山庄,投资商基本不做具体项目,景区内部的100多个项目都是众多的中小投资商建立。
6.产业和资本运作相融和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将景区开发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广东的漂流行业比较盛行,在广东投资一个漂流往往只需要100多万元,如果运作得当,那么两年时间一般可以收回投资,随着资源的升值,进行高价出售。
7.混合商业模式
混合商业模式适合一些非常大型的景区,从前期的资金募集到推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就是前6种商业模式的综合运用。
首先是对自身旅游景区的定位,适合怎样的人群去消费,通过景区整合成适合市场的旅游线路,价格固然重要,但好的推广主题,包装宣传更加重要。然后就要对当地市场的旅行社进行摸底,每个景区要做到全部旅行社去推广是很困难的,要有重点的开发部分有意向,有诚意,有能力的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如果景区的知名度不高的,在该地区进行一些形象广告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景区最不好的就是打价格战,如您所说的3折,优惠很大,但是所有旅行社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变得大家都没有积极性,而且没有包装,没有宣传,旅游者无从得知,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人喜欢便宜的东西,但是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占便宜”,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价值。
旅游景区与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两个大支柱,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既有各自利益分配需求,又是服务链上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直接为游客提供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接待服务,旅行社作为客源的组织者,搭起了景区和游客之间的桥梁,主要整合旅游资源,以产品线路向客源市场推介.一方面旅行社出售的产品线路是以旅游景区为首的,总体上讲旅行社的商业生存必须依赖于景区产品另一方面旅游景区营销作为消费终端也离不开旅行社的帮助,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客源市场的复杂性,旅游景区要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与旅行社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作用,又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无论怎样,旅游景区都应该高度重视旅行社这个客源渠道,毕竟团体消费和散客消费共同组成了景区利润的来源.另外旅行社对景区来讲是比较稳定的客源组织者.对任何商业企业来说,稳定的客源是长期发展的保障,也是利润扩大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对景区人气的推动,否则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就要冒相当大的市场风险.
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究竟以哪种合作形式为好,要根据各景区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阶段而定.而且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一旦处理不好,或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就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旅行社为了招揽游客,经常以价格战的方式来销售旅游线路,由于现在同质同类的景区比较多,谁给的价格更优惠,旅行社就将游客带往哪个景区,短期看旅行社利益有保障,但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产品的生命力也很短.另一方面景区认为,游客选择旅行社,主要是看中线路本身的资源,如果没有景区的号召力,旅行社作为中间机构根本就无法左右游客的选择.在价差和服务上不给予重视,很容易失去旅行社客源支持,这样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在合作,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站在自己优势上看对方的劣势,很容易导致旅游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的重大分歧.
景区管理运营主要工作包括景区环卫、景区安保、内部经营管理、票务管理、游客服务中心管理、地方关系处理等。
(一)景区环卫:景区环卫是景区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在各地景区的垃圾桶大多数都是根据景区环境定制的生态垃圾桶,为了方便清理也都是套筒,景区环卫不仅要保证景区的整洁卫生,还要肩负起景区环境的保护宣传职责,提醒游客文明旅游,景区内的垃圾要保证日清日毕,垃圾收集场尽量隐蔽切要在景区外部。
(二)景区安保:景区内的安保不仅要保证景区内旅游秩序的正常,还要承担游客意外的应急处理,景区内部安全隐患的排查与上报,尽量保证景区内部安全保障无死角,保证游客旅游的顺畅性与安全性。
(三)内部经营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包含车船运营,旅游商品售卖等,在这方面要保证游客的有序乘车,对于特殊人群要特殊处理,如老、幼、孕、残人群,尽可能提供方便,这也是景区服务水平的一个展现,可以有效提升景区美誉度。旅游商品的经营要保证产品的地方特色与纪念价值,商铺的定位要定在景区的出入口和人流聚集区,同时要保证游客游览过程中购物需求,在旅游线路上设立小型商铺。
(四)票务管理:票务是景区管理中的财务重地,也是掌控市场的重要介质,完善的票务管理体系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票务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升游客购票的便捷度,还可掌控市场渠道,灵活变通。
(五)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是景区对外服务的第一窗口,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完善的设施设备不仅可以为景区运营提供保障,还能提升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充电、寄存、医务、轮椅、导览、资讯、投诉、纠纷处理等都是游客服务中心必备的保障功能。
(六)地方关系处理:这也是很多景区面临的最长久、最棘手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老百姓为获得利益破坏景区设施、聚众闹事、倒票倒人,地方主管部门为获得利益各种检查、安排接待等。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还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解决。
主要分几个步骤:
1、搭建平台2、景区名气背书3、通过主动广告和被动广告引流4、运营
1、特色产品/景区+文化植入
特色产品和特色景区,作为线下导流的端口,需要具备一定的吸引性、可传播性、共鸣性与趣味性。如: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便具备以上特性。
2、强有力的线上线下运营能力
强有力的线上线下运营能力,为“网红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空间,使景区的日常运转能够得到有效的进行。成都秀丽东方生态文化景区,就在线上和线下就形成了运营闭环,保证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优势互补、整合营销
景区新营销并不是“散点出击”,单一地通过以上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这样的宣传显得很单薄。新营销需要同区域的其他景区或行业一起优势互补,整合营销,互推抱团发展,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这种整合打包可以是景区加酒店、滑雪加温泉、也可以是小镇加购物。事实上,每个垂直行业或其他景区的粉丝,是景区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整合的立体式营销会是一个庞大的景区宣传与互动平台。
4、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与流量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与流量,使得景区能够在线上得到有效的传播,拥有线上导流渠道。近来,不少景区的走红,都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作用。
5、加强员工与公众的交流
利用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展销会、推介会、专业论坛等,开展旅游景区员工与游客、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以增进社会对旅游景区的认同和了解,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良好的服务营销体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元宵花灯节、风筝节、采摘节、帐篷节、音乐节、啤酒节、烤羊节、亲子节、垂钓节、动漫节、汉服节、旅游节……一年四季,景区可以通过若干种节庆活动来刺激游客,推动景区目的地营销,节庆活动成为景区营销的常态化工作,如何策划好不落俗套效果好的节庆活动也是衡量景区运营推广工作的标准之一。
旅游景区营销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很多景区节假日、周末常常人满为患,工作日游客零落,春秋季生意火爆,冬季市场又跟天气一样冷淡。
景区一方面要做好旺季周末的营销,抓住全年销售指标的主力,另一方面又要想法设法提升工作日及淡季的促销,力争淡季不淡。
其中,节庆活动营销往往是景区营销推广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和难点。重点无需赘言,难点在于两点:
1、 节庆来临景区客流量本来就大,交通、餐饮、住宿、服务等承载量趋于饱和,再有活动会加大景区运营压力,面临人手不足、现场失控、服务不到位、活动效果不足、游客投诉率上升等风险;
2、 如何将节庆与景区有机结合,利用有限的费用和资源,成功策划举办一系列活动。
结合我之前的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探讨一下。
做好计划,提前筹备
景区营销推广部门一般会提前做好下一年度的计划,包括年度推广主题、多级节点活动、销售目标及分解、推广成本等等内容。全年中各节庆活动计划基本都在体现在其中,当然,后期肯定有细化及调整;年计划下面还有季度、月度的分解计划,用于指导不同层级的落地执行层面;
针对策划,完整落地
每一个节庆都是一个特定的主题,有特定的参与人群;
每一个景区都有若干旅游产品,适合不同类型的游客。
将节庆主题与景区产品进行有机联系,结合景区市场客群的特征,形成活动内容的脉络框架,然后就是小伙伴们脑洞大开的时候了,采用什么方式手法?打算做多大规模?资源怎么调动?怎样才跟对手跟去年不一样?让上帝一看就心动?文案怎样更惊艳?视觉物料怎么更出彩?场地环境怎么包装?流程线路怎么设计?怎样把关联消费无痕融进去?推广渠道怎么组合?人员怎么去安排协调?外协单位怎么合作沟通?现场应急问题如何快速解决?一大串的问号等你去消灭。
现场控制,服务至上
活动现场尽量将景区的关联产品、二销品进行展示销售,并通过特价套餐、买赠、互动活动等方式,提高经济收益,当然,千万不要搞成捆绑销售、强买强卖的恶劣营销。
任你事前想的多么细致,活动当天依然会出问题。比如天气的变化,人员的迟到、爽约,现场的音响舞台故障,流程中的各种失误都有可能,很是考验现场调度指挥,尽可能地提前发现并处理好各种突发状况,让来宾游客有一个完整美好的活动体验。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指挥者的协调应变能力就体现在这里。
层层推广,持续热点
一场活动需要前期、现场、后期持续的对外推广,对活动现场需要做好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并经历加工整理成多种推广材料,根据不同的外媒或自媒体发布出去。当然也要大力推动所有活动参与者们积极发布转发评论活动信息,形成准确、及时、广泛的活动资讯推广,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了解活动及景区,激发旅游兴趣,产生吸粉效应。通过一场场活动,形成连续热点,不断扩散,推高景区的人气口碑、收益消费和品牌形象。如有可能,尽可能地打造一个符合景区特色的品牌活动。
我这里也时抛砖引玉,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探讨分享。